向日葵黑茎病是由真菌病原体Plenodomus lindquistii(Frezzi)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是我国向日葵作物的检疫性真菌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比对筛选出一个名为Pli9004的基因特异性靶标。基于该靶标设计了重组酶介导扩增(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引物和探针,并优化了RAA-LFS检测的反应时间、温度和探针浓度等,用于验证该基因的特异性及快速检测能力。该方法可成功检测P. lindquistii基因组DNA,而对照菌和空白对照为阴性结果;检测灵敏度达1.76 pg/μL。RAA-LFS方法可在35 min内完成对P. lindquistii的检测,展示了其现场检测的潜力。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成功用于植物组织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快速检测。
本文全面梳理了埃及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该国植物检疫机构的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以及现行主要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系统归纳了埃及在进出口环节的植物检疫要求,重点介绍了其在有害生物防控和溯源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该研究旨在为中埃两国深化植物检疫合作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
通过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潍坊市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并对其科属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分布特征和生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潍坊市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共发现83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植物占主导地位,共73种,无脊椎动物10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占绝大多数,菊科和苋科是主要的入侵植物科。外来入侵动物均为昆虫。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是主要的入侵途径,原产地以北美洲为主。入侵物种分布不均衡,偶见种占主导,广布种较少,表明多数入侵物种尚未稳定扩散,但局部区域已有扩张趋势。奎文区和潍城区因城市化进程导致入侵风险较高,乔木林地成为主要入侵目标。研究表明,未来需针对高密度区域和关键生境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以遏制入侵物种的进一步扩散。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且国内松材线虫发生范围呈不断蔓延趋势。本研究以松材线虫的ITS序列为靶标,设计RPA引物和RPA-LFD检测探针。经反应条件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验证,建立了松材线虫的RPA-LFD可视化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松材线虫RPA检测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9℃20 min。RPA-LFD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从松材线虫及其4种近似种中特异性检出松材线虫,检测灵敏度为1.536×10~(-3) ng/μL。采用该方法检测木质包装样本中的松材线虫时,所有可分离出松材线虫的样本均呈阳性,表明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视等特点,可应用于海关口岸松材线虫的初筛快速检测。
鲜食水果携带粉蚧是东盟输华水果重要的检疫风险之一,本文分析了东盟水果的生产与出口概况、输华鲜食水果检验检疫准入情况,以及东盟输华水果需要重点关注的粉蚧种类。目前,东盟输华鲜食水果关注的检疫性粉蚧共11属27种。与此同时,一线截获的大量粉蚧缺少针对性的检疫处理措施标准。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分类鉴定基础研究、推进检疫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产地管控等建议,旨在厘清风险状况,为防止检疫性粉蚧随中国—东盟水果贸易跨境传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推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区域生物安全治理与经济合作的双赢。
生物安全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关键。生物代码作为人类对生物物种概念的标签化和编码,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素,其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探讨了生物代码的定义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代码建设现状,指出了以层次码、缩写码以及直接使用生物物种学名作为生物代码的优势与局限,并从统一生物代码库建设、标准编制、资源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生物代码的科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正>《植物检疫》是国内外公开发行、全面反映国内外植物检疫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进出境植物检疫、农业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技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植物检疫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研究报告,有害生物检测鉴定、除害处理、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疫情调查与监管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国际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疫情动态等信息;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本文基于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架构,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套外来有害生物智能鉴定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前端利用Vue3.0框架提供直观的用户交互界面,后端通过Java和Spring Boot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处理。系统集成了在EasyDL平台训练的实蝇、杂草种子等外来有害生物图像识别模型,实现了对外来有害生物图像的快速、准确识别。系统还包含权限管理、信息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功能模块,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提升了鉴定效率与管理水平。该系统在口岸检疫等场景的应用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来有害生物的筛查与鉴定效率,为口岸快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秘书处制定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了风险分析、检测、监测和检疫处理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成为全球农产品安全流通的重要保障。本文综述了植物检疫处理标准国际化的历程与现状,涵盖了辐照、控温、熏蒸等技术标准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我国在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法规差异、技术壁垒、贸易争端和技术创新等问题。本文还展望了检疫处理标准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分析了国际协同、绿色可持续、多技术融合与大众参与等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推动我国检疫处理标准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植物检疫标准样品是保证检疫鉴定结果质量的有效方法,是验证、评价、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标准样品在植物检疫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被人们认识和肯定。GB/T 15000系列标准给出的研制方法多为定量标准样品,并不完全适用于植物检疫领域标准样品的研制。本文介绍了植物检疫领域中昆虫形态学鉴定用定性标准样品研制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制备过程中关键点及控制方法,旨在为实物标准样品的研制提供参考。